Aps-C用户如果想镜头焦段覆盖18~200mm宽大的范围,有两种方案:购买一支18-200mm超变焦镜头,或者买一支18-55mm和一支55-200mm镜头。第一种方案的优点是一镜走天下不用换镜头,缺点是大变焦镜头焦段延伸到中段开始光圈就很小了,另外光学素质方面容易出现个体差异(例如画面左右两边解析力差异大)。相对而言第二种方案虽然需要更换镜头但一般在55~135mm焦段光圈值会大半档,光学素质稳定性也更有保证,镜头畸变通常也相对小一些。
适马50-200mm f4-5.6 DC OS HSM价格低廉,外壳虽然都是塑料但组装紧密,镜筒不会因重力爬行。有趣的是同规格佳能、尼康使用塑料卡口,而适马却用的金属。变焦到200mm端,前镜筒会伸长3厘米,后镜片缩进2厘米露出内部部件。镜头内置光学防抖和HSM对焦马达,AF对焦迅速,有轻微噪音。自动对焦过程中滤镜口不动,但对焦环会旋转,手不可触碰(如果遮光罩反扣则正好遮盖它,可防止误触)。需要将镜头AF|M开关切换到M档才能手动对焦,对焦环旋转幅度仅60度。最近对焦距离和佳能55-250mm IS II一样1.1米;而佳能55-250mm STM能达到0.85米。

外文名 | Sigma 50-200mm f/4-5.6 DC OS HSM |
---|---|
发布时间 | 2009年 |
镜头分类 | Aps-c画幅单反自动镜头 |
光学构造 | 10组14片(1片SLD镜片、超级多层镀膜) |
图像防抖 | OS防抖 |
光圈叶片数 | 8片 |
最近对焦距离 | 1.1m |
滤镜尺寸 | 55mm |
尺寸 | 102x74.4mm(长度x直径) |
重量 | 420g |
遮光罩型号 | LH674-01 |
解析力 | Resolution:(佳能1300D)

全焦段光圈全开照片中心锐利,边缘解析力除135mm f5比较软外,其它情况也都能接受。并且我测试的这支全焦段都没有光轴偏斜问题,左右两边锐度一致。
像素:5184×3456,100% jpg直出切片:

50mm端:




100mm端:




135mm端:




200mm端:




下面是外网的解析力评价,我实拍测试的这支200mm端解析力更好:

畸变 | Distortion:

畸变控制不错,50mm端轻微桶型畸变;100mm焦段轻微枕型畸变。从135mm开始有中等程度枕型畸变(“水映菲林”测试镜头畸变时通常关闭机身的“失真校正”功能)。




焦外 | Bokeh:

背景焦外光斑轮廓稍显生硬(焦外虚化没有好坏之分,更多取决于个人爱好和实际拍摄要求)。




纵向色差 | LoCA:

这支老镜头得益于内部含一片超低色散镜头,焦外色边不算严重,但前景焦外还是能看到一些紫边(纵向色差是指焦外高反差边缘出现的刺眼的色边,通常是紫色、洋红色或蓝色。一般大光圈镜头无法完全抑制)。

眩光 | Flare:

镜头面对阳光拍摄不但有大面积的鬼影耀斑,并导致画面产生薄雾:

呼吸效应 | Breathing:

呼吸效应明显,焦点切换到近处时视野变窄(呼吸效应指的是当你焦段不变,仅旋转对焦环向远或向近改变焦点时,相机看到的视野会变宽或变窄,产生一种小幅变焦的错觉)。

自动对焦精度 | Autofocus:
自动对焦虽然不会乱跑焦,但是和许多那个时代的适马变焦镜头一样,不同焦段有不同幅度的焦点偏移。例如在佳能1300D上50-100mm焦段明显往近端偏移;从135mm焦段开始合焦精准:

暗角 | Vignetting:

全焦段光圈全开几乎看不到任何暗角(“水映菲林”测试镜头暗角时通常关闭机身的“暗角补偿”功能)。

总结 | Summary:
适马50-200mm f4-5.6 DC OS HSM价格低廉做工不错,还采用了原厂都没有的金属卡口,AF迅速、锐度好、畸变低、暗角轻微。虽然抗眩光差,但是长焦镜头视野窄,一般拍摄能轻易避开强光。只可惜自动对焦偏移又大又复杂,虽然我只评测了佳能口,但根据我对适马老HSM马达镜头以往的经验,尼康口对焦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我通过fringer EF-FX PRO一代转接给富士X-T2能很好地校正焦点偏移、对焦快、画质好,但是转接后镜头全焦段最大光圈错误地显示为f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