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Helios发布的镜头比较有名有Helios 44M 58mm f2(八羽怪系列)、Helios 85mm f1.5等,它们以旋转焦外闻名。随着用微单拍低成本影片的人越来越多,它的另一支人文广角MIR-1B 37mm f2.8也变得流行。1958年,MIR-1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博览会上获得镜头设计奖。苏联镜头有个特点是一款镜头可能由几家不同的光学制造商同时生产,例如MIR-1B 37mm f2.8生产商至少有VOMZ、KMZ、ZOMZ等。
Mir-1B的镜组设计借鉴了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35mm f2.8,但是CZJ的最近对焦距离达到惊人的0.18米;而Mir-1B的要到0.7米,这是该镜头一大缺点。不过有用户使用微距转接环能让最近对焦距离缩短到0.3米。
该镜头做工上虽然使用全金属,但是组装工艺不如尼康、奥林巴斯OM等品牌同时期手动头。采用了预设光圈设计,镜头最前面的环预先锁定最小能缩小到的光圈值,通过中间的环无级设置实际拍摄光圈值。中间环实际调整的光圈值与镜头f值刻度相反,也就是说,当你把光圈环转到f2.8刻度时,光圈孔径缩到最小。靠近相机端峰谷型的是对焦环,手动拧的幅度达到270度,因此它只适合拍摄影片时,专业人员精确跟焦。而街拍手动对焦操作起来则太慢。

外文名 | Mir-1B 37mm f/2.8 |
---|---|
生产时间 | 1950~1990 |
镜头分类 | 全画幅单反手动镜头 |
光学构造 | 5组6片 |
图像防抖 | 无 |
光圈叶片数 | 10片 |
最近对焦距离 | 0.7m |
滤镜尺寸 | 49mm |
尺寸 | 58x55mm(长度x直径) |
重量 | 185g |
解析力 | Resolution:(转接索尼a7R2缩小)

光圈全开f2.8时画面中心锐利,三分线和边缘有轻微发虚,画面整体有“辉光”现象。随着光圈缩小,“辉光”消失,边缘解析力也会提高。
像素:6000×4002,100% jpg直出切片:













畸变 | Distortion:

极其轻微的桶型畸变,完全可以忽略。

焦外 | Bokeh:

大光圈拍人像照时,大部分摄影师希望镜头散景能力强,背景虚化的光斑轮廓线模糊。而使用人文广角拍影片时,审美则反过来,希望背景虚化的光斑轮廓线较清晰、画面边缘的光斑呈旋转排布,模仿拍电影用的宽荧幕变形镜头的焦外虚化(当然实际效果和原理大不相同)。可惜Mir-1B 37mm f/2.8最近对焦距离要退到0.7米,导致无法以近景构图,因此背景光斑较小(焦外虚化没有好坏之分,更多取决于个人爱好和实际拍摄要求)。




纵向色差 | LoCA:

焦外光斑看起来很干净,几乎看不到什么色边(纵向色差是指焦外高反差边缘出现的刺眼的色边,通常是紫色、洋红色或蓝色。一般大光圈镜头无法完全抑制)。

眩光 | Flare:
几乎是我试过抗眩光最差的镜头,哪怕阳光以斜角度射入,画面都会出现很大的耀斑。

呼吸效应 | Breathing:

有中等程度呼吸效应,切换到近处对焦时视野变窄。

星芒 | Stars:

10片光圈叶片,小光圈拍摄产生10线比较锐利的星芒。我个人喜欢这种拉伸得很长的星芒,只可惜杂乱的鬼影耀斑扰乱了视线。

暗角 | Vignetting:

光圈全开暗角比较明显,收到f/4得到改善光(“水映菲林”测试镜头暗角时通常关闭机身的“暗角补偿”功能)。

总结 | Summary:
Mir-1B 37mm f/2.8画质除抗眩光能力很差之外没有其它毛病,更多争议在于机械设计方面。0.7米的最近对焦距离远远弱于同时期35mm定焦镜头,无法直接拍摄人物近景镜头(需改镜头或使用微距转接环)。而且270度的手动对焦幅度导致单兵拍摄时,很难手持相机拍摄焦点变换的镜头(焦点切换太慢,画面容易由于调焦手大幅旋转导致晃动),需安装跟焦器或将相机固定到三脚架上才能发挥该镜头能精确调焦的优点。所以不建议拍照摄影师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