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发布的松下Leica 25mm f/1.4是Micro 4/3卡口最知名的大光圈标准镜头。相较于近年来影像界全画幅/Aps-C画幅微单镜头层出不穷,M43的新品愈发相形见绌。2019年8月松下悄无声息地更新了这款镜头。
新产品没激起太多注意是有原因的:二代产品外观上和初代几乎一样,光学设计也一样(都是7组9片)。更新更多是细节上:靠卡口端的那节镜筒改成了金属材质,新镜头加入了防尘和防溅设计,因此在后卡口边缘能够看到防尘橡胶圈。再就是镜片镀膜升级为“NANO SURFACE COATING”纳米涂层。
自动对焦宣称也升级为新的高速对比度对焦,“兼容最高240 fps的传感器驱动,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相机高速自动对焦的优势。”但大部分松下M43用户在意的是视频追焦,而反差对焦与生俱来的追焦瓶颈已经让我对25mm f/1.4 II代的这种广告语完全免疫了。

外文名 | Panasonic Leica DG Summilux 25mm F1.4 II ASPH |
---|---|
发布时间 | 2019年8月 |
镜头分类 | M4/3画幅微单自动镜头 |
镜头卡口 | Micro 4/3 |
光学构造 | 7组9片(2片非球面1片超高折射率镜片) |
图像防抖 | 无 |
光圈叶片数 | 7片 |
最近对焦距离 | 0.3m |
滤镜尺寸 | 46mm |
尺寸 | 54.5x63mm(长度x直径) |
重量 | 205g |
遮光罩型号 | H-XA025 |
解析力 | Resolution:(松下GH5)

光圈全开就接近最佳画质,中心到边缘就很锐利。光圈缩小一档后对比度进一步提升,照片更清晰。
像素:5184×3456,100% jpg直出切片:











畸变 | Distortion:

畸变测试使用的机身是松下GH5,安装m43原生口镜头拍摄时,GH5会强制对拍摄的jpg/raw/视频施加失真校正,这时照片没有任何畸变。如果用第三方软件关闭raw文件中的失真校正数据,会发现有明显的桶型畸变。。

焦外 | Bokeh:

背景焦外虚化柔和,只不过光圈全开实际焦外虚化只等效于全画幅50mm f2.8,因此散景能力还是有限。




纵向色差 | LoCA:

前景焦外光斑有非常明显的紫边,实拍中大光比下很容易就显露出来(纵向色差是指焦外高反差边缘出现的刺眼的色边,通常是紫色、洋红色或蓝色。一般大光圈镜头无法完全抑制)。

眩光 | Flare:

虽然宣称使用了纳米涂层,但是实际正对强光拍摄会浮现大片的鬼影耀斑。

呼吸效应 | Breathing:
呼吸效应同样大得离谱,切换到近处对焦时视野大幅变窄(呼吸效应指的是当你焦段不变,仅旋转对焦环向远或向近改变焦点时,相机看到的视野会变宽或变窄,产生一种小幅变焦的错觉)。

星芒 | Stars:

7片光圈叶片,缩小小光圈拍摄时呈现比较锐利的14线星芒(奇数光圈叶片的镜头会产生x2倍的星芒;偶数光圈叶片的镜头星芒=光圈叶片数)。

暗角 | Vignetting:

大光圈时照片边角有些暗淡,好在不算浓重。

总结 | Summary:
该镜头我初代和二代都测试过了,从画质上看,二者没有区别。总体来说都是基本合格/中庸的镜头。二代镜片虽然用了新的涂层,但眩光和初代一样明显,同样的还有焦外紫边大。由于当前初代和二代差价很大,我推荐购买初代即可。